諮商準備與經驗

 

我們從與家庭的互動經驗中建構出理解世界的地圖。我們藉著和父母的互動、對待與回應,漸漸學會與人相處。我們被安撫,所以學會調適情緒。我們受到重視,所以學會自重。我們打從心裡相信,父母是安全的避風港,所以有勇氣去探索和冒險。我們在這些經驗裡,被愛、被照顧,所以喜愛自己,也相信自己值得被好好對待。且沒有人不需要這些經驗,這是生命的必須,是天生內建的需要。所以當家庭無法滿足這些需要時,便只能向外尋找,於是獨自踏上旅途。

諮商是一段很特別的專業關係,一段諮商關係的維持,短則六次八次,長可三年五載,甚至更久。也正因為這段關係相當的特別與重要,因此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心理師,就也成為很重要的關鍵之一,許多人在踏入諮商前,腦中一定充滿擔心和疑問,在心理師的預約頁面刷來刷去,到底該如何在眾多資訊中挑選一位適合自己的心理師。

心理師除了以專業的角色工作外,在專業的背後,同時也以「人」的身份與當事人接觸。諮商時,當事人心中不免會有類似的好奇,究竟坐在面前的這個人,他的人生長什麼樣子,要不都是人生勝利組,就是順順利利的,才能來教我怎麼過生活吧?

關於準備

2020-10-23

常常聽見會談一陣子的人說,發現自己的反應或選擇跟過去不太一樣了,並非刻意,自然而然,自己也驚訝。

前年經歷伴侶外遇背叛之後,我陷入長期憂鬱低潮的狀態,所以開始接受心理諮商,一轉眼間如今已經一年多的時光。過程中因為好奇,也為了自我療癒,閱讀了許多心理學相關的文章、書籍以及影片,累積了一些對這個領域的經驗以及想法。所以想以一個接受心理諮商的個案的角度,談談我的想法。

治療師的態度應該要尊重個案和藝術作品,用一種同理的方式進入,透過治療師、個案和意象的三角關係,幫助個案釋放內在阻礙或衝突的問題。意象的創造不一定僅限於傳統的繪畫形式,也可以用從想像、幻想、感受為靈感,並結合不同的藝術媒材,以遊玩探索的(playful)方式進行,形成自然流動成長的模式。

分析心理學派大師-­榮格(C. Jung)在與他的老師佛洛伊德(S. Freud)決裂後,開始以藝術創作方式回應自己精神上的分裂與哀傷,積極地探索自己內在自發性的意象,與無意識對話,開啟了深度自我探索及療癒的大門;榮格在其自傳《夢、回憶與省思》中曾寫道:「在我下半輩子的生活中,每當遇到一堵擋住我去處的牆時,我便會畫一幅畫或雕刻石頭...」,他也鼓勵個案透過繪畫創作的方式,建構意識與無意識的橋梁,統和自我的生命 (Edwards, 2001;劉國賓 & 楊德友 譯, 2009)。

早期生命之初,我們需要仰賴主要照顧者提供夠好的情感和物質環境,才得以順利的存活下來,因此生命早期在原生家庭被養育和互動的經驗,形塑了我們的人格、人際互動方式、情緒發展,和對世界的看法。當生命感到匱乏或剝奪時,這些不好的經驗超過心靈的負擔,個體為了讓生命繼續前進與生存,會將那些慾望、痛苦和創傷的記憶潛抑至潛意識,將它排除於意識之外,而那些失落與創傷經驗,在潛意識中運轉,讓我們錯認為是因「我不夠好」,「我不重要」,「我沒有價值」,「我的錯別人才這樣對待我」等扭曲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