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壓力與睡眠

 

前幾天早上出家門,突如其來的冷空氣讓人猝不及防,身體不襟跟著打冷顫,預告了天氣逐漸轉涼,時序進入秋冬。一路上回想起,每逢這個季節交替的時間點,諮商室裡便不約而同地蔓延著憂鬱、低沉的氣息,不少來談者的心情跟著天氣換了季,同時也再次提醒自己,更留意天氣對來談者心情的影響,於是重新溫習了季節性情緒失調(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 的概念。

大概是從高中開始,小魚手碰到「髒東西」就會一定要洗手。那時她正在準備考學測,每天要念的書多到數不清。假日的烘培原本是小魚用來舒壓的活動,但也差不多那個時候,只要小魚的手沾到麵粉,她就會感到很緊張。「一般的人是聽到指甲刮黑板的聲音才會覺得很不舒服。我每次碰到粉塵觸感的東西身體裡面就會有那種感覺。只有洗手才能夠讓我感覺好一點。」粉塵觸感引發焦慮的這個連結好像不減反增,到後來除了烤麵包時碰到麵粉、擦窗戶吸地板時碰到灰塵之外,小魚害怕的東西好像越來越多,包含油油滑滑的東西、黏黏的東西等,只要手上有這些感覺,小魚就會衝去找洗手台開始清洗。當被問到一天會洗幾次手的時候,小魚只能回答:「真的多到數不清,但我家裡的肥皂差不多一週會用完一整塊」,甚至到了手因為過度清潔因此過於乾燥,導致破皮、流血的程度。

你有覺察過自己內在的聲音嗎?當獨自一個人的時候,心中通常會浮現什麼畫面、怎麼樣的念頭呢?或許是我的工作使然,不過我有留意到,不少人內心的獨白往往充斥著指責和批評。「重考那麼多次了還是沒辦法過,我怎麼那麼無能」、「30歲了還不知道自己要幹嘛」、「同期的員工最近獲得升遷,我卻遲滯不前」、「為什麼路上情侶那麼多」、「為什麼電視上的明星可以這麼瘦」、「為什麼我會得焦慮症/憂鬱症/…,而別人都可以很正常」…

六月正值畢業的季節,距離自己脫離學生身份,也不知不覺過了數年。在成為心理師的這條路上,與一般的職涯有些不同,大學畢業後必須要完成碩士學業,從實習、論文、畢業到考執照,直到正式踏入職場時已接近30歲。相較之下,身邊有些同儕,已踏入職場數年,累積了一些心得和成果,因此我對於年齡的焦慮是格外有感的。

我也曾經是個留學生。我剛到美國的時候,我給自己一個願望清單。在海島上成長的我,想要看看北美的壯闊平原、也許到西部的洛磯山脈登山、露營。我也想要去去看紐約,親自走過布魯克林橋,看看自然歷史博物館裡頭那座暴龍的化石展示。搞不好還會有機會去逛逛加拿大或者墨西哥,學一點法語、西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