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心理諮商,究竟能幫上什麼忙?
作者:洪敬倫醫師
不少朋友聽說有動輒半年到1年,每週進行1次的「長期心理諮商」,都會感到不可置信......
「有那麼多事可以跟心理師談嗎?」
「會有什麼幫助嗎?」
「要付出那麼多時間與金錢,值得嗎?」
有趣的是,當我詢問接受長期諮商的患者,他們的回答常常特別籠統:
「說不上來耶!感覺了解自己更多了一點。」
「跟心理師的關係很特別吧!生活裡很難有一個人如此陪伴你、傾聽你。」
「特別的是,不只是我在某種深刻的層次上改變了,連心理師自己也改變了。」
分析心理學大師榮格(Carl Jung)曾說:「未經反思的每一天,都不算真正活過。」然而,現代人受困於繁忙的生活、爆炸的資訊、複雜的人際關係,內心盤根錯節,卻少有時間可以反思。
當然,長期寫日記、靜心、冥想等方法,都有助於關照自己、灌溉心靈,然而持之以恆並不容易。況且,每個人的歷練有限,對自己的認識盲點又特別多。需要刻意空出時間,來到特定空間與專業人員深度互動的「長期心理諮商」,於是成為一種可能。
究竟長期心理諮商在做什麼?治療室又發生了什麼事情?
發展深度互信的諮商關係
我們都知道,相信一個人有多難,要坦露自己不為人知的一面有多猶豫。深度互信的諮商關係,通常需要數個月才能建立,期間還難免會經驗許多跌宕起伏。例如患者遲到、諮商師請假帶來的衝擊。彼此種種誤解與懷疑,經過時間考驗後,關係才能真正穩固。
(推薦閱讀:只是聊聊就能解救痛苦?找到懂你的心理諮商,先問4個關鍵問題)
充分掌握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是一個人天生氣質(temperament,例如外向或內向)與人生際遇交互影響而成的個人特色。每個人都有一套感知世界,解讀經驗與採取行動的獨特模式,這就是人格。人格特質不易改變,也不易全盤了解,患者對於造成困擾的人格元素常不自知,需要時間慢慢掌握。
深度梳理個人發展歷程
當代研究已充分顯示,兒童時期的經驗對於個人發展至關重要。嬰兒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依附(attachment),足以影響一生對關係的安全感。諸多兒時不良經驗,例如家暴、性侵、霸凌等重大事件,甚至包括父母忽略、師長貶抑等打擊,經年累月下來,都可能造成心理創傷,導致性格的脆弱。任何急性的心理危機,都不免籠罩著個人發展歷程的陰影。深度梳理人生中的點點滴滴,理解經驗是如何形塑自我面貌,才能促進對自己的包容與接納。
透過與諮商師互動,修復扭曲的人際烙印
兒童青少年時期與重要他人(父母,手足,師長,同儕等)的關係如果扭曲糾結,常會影響成年後的人際關係。
分析取向心理學有一個基本假設:重要關係一定會在治療室重演。例如患者對諮商師既恐懼又順從,深究之下發現她不知不覺間把「嚴厲的父親」這個角色套用在諮商師身上。同樣的,諮商師也可能對患者產生莫名的厭惡感,與督導討論後才發現,患者對身材的重視讓她想起總是要自己再苗條一點的母親。患者與諮商師如果能在心理工作中充分覺察自我、包容對方,就會得到相互理解支持的新經驗,修復扭曲的人際烙印。
探索意義與靈性渴求,優化生命歷程
人生意義與靈性渴求並不是奢侈品,而是指引一個人活出自我、豐富生命的燈塔。當代物質至上,現實導向的生活,讓個人的心靈需求格外遭到忽略,許多人帶著深沉的焦慮感,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沒有長期的渴望與目標。長期心理諮商的工作,就是讓內心深處的吶喊發聲,灌溉生長自潛意識與靈性的幼苗,以優化生命歷程。
「長期心理諮商」的助益雖大,關鍵還是要找到合適的心理師伴你一程。簡略而言,這位心理師必須熟悉長期取向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例如動力取向、精神分析取向),自己也要定期接受心理分析與個案督導,才能提供你最好的諮商經驗。
(本文作者為振芝心身診所院長、陽明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洪敬倫)
資料來源:長期心理諮商 究竟能幫上什麼忙?
延伸閱讀:親子關係大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