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推薦父母帶孩子做兒童心理諮商?小朋友也能諮商嗎?
photo by pixabay
撰文者:許傑銘 諮商心理師
諮商所裡每天都有不同的人,帶著自身的生命議題和困難來訪。從青少年,到成年、中老年人,透過個人的、伴侶的、家庭的形式得到幫助,而其中也不乏有家長面臨到和文章中類似的情境,帶著兒童前來諮商,以親子的形式進行諮商。
本篇文章,便是為正在觀望,想帶孩子做諮商,但不確定孩子的狀況是否需要諮商協助的家長所撰寫,文章將會針對兒童需要來諮商的情形,以及所兒童心理諮商提供的服務做說明,供家長評估孩子是否需要協助,或是已經決定來諮商,在諮商前也能透過本文有些心理準備。
為什麼小朋友也需要做心理諮商?
1. 大人的世界很複雜,孩子的心理也需要被關注和理解!
家長最在意的,往往是孩子開始出現行為問題時,例如孩子變得容易發脾氣、上課不專心成績下滑,或開始有偷竊、不順從等等行為。當孩子的行為發生劇變時,家長心裡著急是很能夠理解的,但許多家長卻會認定孩子就是學壞了,下意識地訓斥或懲罰,這樣一來可能錯過了理解孩子的機會,若孩子受了幾次指責,往後遇到困難可能不願意再求助父母。或許孩子出現這些行為變化,是內心遇到了什麼困難,反而可能是需要協助和予以引導的時機。此時,透過諮商,關注孩子行為問題背後的內在,從旁引導,往往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延伸閱讀:家族治療觀點下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
2. 身心快速成長,內在的複雜度未必跟得上這樣的成長。
兒童時期的孩子正面臨身體和心理快速成長,但此刻大腦的複雜度並不一定能跟得上成長過程。不同發展階段則會呈現不同的心理特徵,故也會需要瞭解孩子的心理發展是否符合其年齡,從旁引導孩子成長。而當今最常讓家長頭疼的網路問題,更加速了這個成長和大腦發展的落差,孩子長時間暴露在雜亂的資訊中,很難確保孩子有足夠的能力去消化這些內容,也難避免孩子是否會有誤解,時刻都需要有人去關注和貼近孩子的內心,而貼近與關注內心,正好就是諮商在做的事情之一。
3. 孩子的生活適應處處是挑戰,感受卻未必懂得說出口。
孩子成長的過程,勢必要面臨一連串的適應問題。親子衝突、家庭變故、校園適應、人際交友等等,對孩子來說處處是新的煩惱和挑戰,未必能完全應對。再者,兒童時期語言的發展尚未完善,孩子未必能透過語言清晰地描述自己的感受,更多時候是透過「外在行為」反應出來。例如:常看見孩子會咬指甲,是焦慮的行為表現,但孩子未必能說清楚經歷了什麼,因而無法充分表達,不自覺地用咬指甲的方式來緩解自己的焦慮感受。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兒童諮商治療的情境中,透過兒童諮商師的引導,幫助孩子去發現潛在的感受、協助梳理,便格外重要。
諮商師在兒童心理諮商,會提供什麼樣的服務?
1.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引導表達想法和感受
前述情形提到,孩子可能不瞭解自己內在世界發生了什麼,或不知道如何說清楚,通常家長便會難以察覺或協助。在這樣的情況下,兒童諮商師通常會使用遊戲,或繪畫、牌卡等藝術性媒材,透過活動去貼近孩子的內在,協助他們去認識自己的內在世界,孩子就有機會以象徵性、非口語的方式,重新經驗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件。有時,兒童諮商師也會像翻譯員一樣,會用語言幫孩子說出來,進而協助孩子重新整理這些感受和想法,進而練習說出口。過程中,孩子也會持續地感受到被關心和接納,也會培養孩子對自己心裡感受的關注,慢慢地也學會尊重自己,進而更有力量和方法去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2. 評估孩子的發展階段及行為問題
從孩子一進到諮商室中,評估就開始,從觀察孩子如何選擇位置坐下,與諮商師的互動,如何選擇諮商的媒材,玩遊戲的樣子等等,透過這些行為的觀察、問診,來判斷孩子目前的身心發展和問題,確定孩子所需的幫助。例如當孩子進到學齡階段,就會特別留意孩子在諮商室內外的人際互動,如何表現與人互動的需求,能否適當的解讀他人的語言,和表達自身的感受等,有時也會透過心理測驗,來評估孩子在生活上的適應、人際或情緒感受等面向的問題。
3. 提供親職諮詢,與家長合作協助孩子
與兒童進行諮商工作時,會將親職功能視為孩子行為問題的其中一項保護因子。當家庭有足夠良好的親子關係,家長也具備管教子女的知識和能力時,將有助於孩子行為問題的改善,所以家庭的親職的功能也會是主要的評估項目之一。例如:當孩子有心理上的困擾時,家長是否能提供給孩子適當的協助和引導?親子關係常有衝突,家長如何使用有效的溝通方式來和孩子互動?面對不同特質的孩子,家長的教養策略是否合適?
必要時,兒童諮商師會提供親職諮詢,和家長一起討論在教養上碰到的困難。透過在治療室裡,和孩子的互動中蒐集孩子的行為資訊,並將這些觀察回饋給家長,將有助於家長瞭解孩子的行為問題和氣質,協助建立合適的教養策略,以及對孩子成長更有幫助的親子關係。
延伸閱讀:
孩子沒辦法收心怎麼辦?5步驟教你怎麼陪孩子做收心操!
專業的兒童心理諮商師,3方法教爸媽如何與孩子正確談「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