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叛逆還是憂鬱?心理師如何解析青少年的反常行為

2025-01-10

文 / 潘文欣 諮商心理師

在資訊爆炸、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現代青少年所經歷的環境是與我們成長環境截然不同的世界,也意味著現代父母面臨著更困難的親職挑戰,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如何恰當的陪伴青春期的孩子,更是許多父母共同有的疑問。

過去當我們在學校跟同學有不愉快時,只要遇到放學或假日,彼此的衝突就彷彿按下暫停鍵,等到下一次見面時才會繼續,而且待在家裡的時候因為有其他關係的互動,可能轉移或舒緩了不愉快的感受;然而同樣情況發生在現代,因為手機以及網路的普及,對青少年來說,不愉快發生的當下就可能被發文,同時快速累積觀看數與留言,這些流量就像一把利劍,讓兩人的衝突升級成為一群人的衝突,選邊站與霸凌也更容易發生。

對青少年而言,人際關係不是只有發生在學校,網路上的社群也是人際經營的重要面向,而且網路甚至比現實生活來的複雜,因為社群可以設定讓多少人看見以及讓誰看見,這就像是一種人際評分,作為檢驗現實生活中人際經營好壞的評量,當成為一個可以擁有最多好友數、以及被允許加入最多小帳的人,也暗示著人際關係的「成功」,然而這種「成功」並非永久而可能是會被快速汰換的,因此這樣的不安定感很容易讓自我價值與人際評分過度連結。

當孩子開始出現不想去學校、想請假、不交作業、拖延、生活習慣混亂、把自己關在房間、拒絕與家人講話....等等行為,這些看似很像青春期的叛逆,但可能會是一種憂鬱的樣態,青少年的憂鬱不見得是我們想像中的流淚、負面思考,反而更多會以生氣的狀態呈現出來,當父母留意到孩子開始變得跟以前不一樣了,開始不像以前那樣好說話,更常對父母展現不滿、對學校表現出抗拒,或者開始非常在乎學校的人際關係,在人際上稍微有一些些挫折,就有很大的反應等等。

這些的種種意味著孩子可能有一些憂鬱,直接詢問孩子可能不是妥當的做法,因為處在憂鬱的當下不見得可以釐清所有脈絡、孩子也不見得有能力可以完整地說出自己的不舒服是因為發生了什麼事,孩子身心狀態的變化會需要大人細心的觀察以及等待的空間,這樣的等待是讓孩子有餘裕去沉澱心情,更是一種示範可以讓孩子拉開一些空間去思考自己怎麼了,父母再透過引導與孩子進行對話與討論。另一方面,父母也可以嘗試尋求專業的資源,透過心理師的引導,協助孩子處理痛苦、焦慮的情緒,並評估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況,更進一步改善親子互動模式。


圖片來源:Pexels

延伸閱讀:

電玩英雄,您好嗎?

面對迷惘的人生,每一刻都是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