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問題好難解?「好媳婦」面對婆媳問題的3個婚姻處方!

2022-06-11

撰文者:吳天慈諮商心理師

「結婚後就與公婆和未出嫁的大姑住在一起。一開始時我不太能適應,畢竟我是新加入的成員,要面對一家子的人,而他們只是多面對一個人而已。」

「婆媳關係真的很難變成母女關係,畢竟是兩個不同的原生家庭,特別是在夫妻間有意見不合的情況,一般狀況下,婆婆會站在先生角度,幫先生解釋,而不是尋求解決方式。」

    妳是正苦惱著如何跟婆婆相處的媳婦嗎?讓我們一起從媳婦的角度面對婆媳問題吧!婆媳問題總是複雜,牽動的是婚姻關係和家庭系統各成員價值觀不同等的問題。在問題發生前,夫妻倆是如何看待「婆媳關係」的呢?婆媳關係,參雜著不同角色各自時空背景,形成每個家庭特有的婆媳關係。  

    而婆媳關係,意味著關係中保有「婆婆」與「媳婦」各自角色身份的獨立性,然,關係總是互相、互補,因此我們習於從中找尋支持和依靠,卻常在現實處境感到不盡人意,像是獨自一人加入大家族的焦慮、婆婆無條件支持丈夫的孤單,更多不同處境,形成婆媳問題的多元樣貌,期許所有太太們皆能避免藉由疏離和扭曲來掩蓋關係中的種種不適應。


看見原生家庭及傳統價值影響下的先生 

    過往「婆媳問題」多關切傳統框架是如何束縛女性,相信先生也常於社會價值中迷失了自己。不論男、女性都有各自的情感需求,先生面對「婆媳問題」,其實未必「不在乎」、「不關心」或「沒能力」,時常僅是伴侶關係所遇困境造成的無力,例如太太一昧的指責、為「承擔」而不願表達的隱忍,或原生家庭跨世代的影響自己組建的家庭,像是先生對婆婆的討好、依賴、衝突、對立或迴避等行為模式令婆媳問題加劇,影響彼此的婚姻關係。因此,太太感到的「婆媳問題」,或許同等先生成長歷程中的種種不適應。

    男兒有淚不輕談、家醜不外揚等傳統價值,封閉先生不知該如何表達的困境,親子關係、親密關係中的脆弱、努力不見起色的無力,架空於傳統價值的黑箱裡,更遑論回頭處理長年累積的傷疤。或許,身為太太的妳能嘗試以真誠態度給予關心,邀請先生表達自身感受與需要,倘若伴侶能因此開啟對話、溝通的契機,坦承與承接各自的情感需求,藉理解、聽見,加深倆獨立個體彼此信賴、依靠、相知的情感連結能力,便能在善待「我」的同時強化婚姻內「我們」的能力,夫妻的理解、 陪伴與支持,更是化解婆媳問題的良好基礎,為達到共識的長遠之計。 


如果改變外在環境很難,可以試著從自身出發

    家族治療師 Virginia Satir提出家庭成員溝通對話時,為保護自己,常發展因應外在環境的不同溝通樣貌,包括指責、討好、超理智和打岔四種生存姿態,不同姿態都有所欲保護的自我價值與脆弱。如改變外在環境很難,從自身出發的重要性,或許如同以下這般詩意: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你指責我,我感受到你的受傷
你討好我,我看到你需要認可
你超理智,我體會你的脆弱和害怕
你打岔,我懂得你如此渴望被看到

── Virginia Satir

    身為媳婦的妳,倘若丈夫的作為總令妳感到為難,難以創造培養「我們」的契機,婆婆的難相處也了無討論空間,那麼試著允許先安放自己吧。古代媳婦熬成婆,需要多少委曲求全才得有喘息空間,大把歲月也過去。現代的我們,仰賴聯繫的方便,可與信賴的他人聊聊,或透過心理諮商釐清自身於混沌三角關係中的自我價值與需要,當內在清晰、穩健而強大,更能以平等之姿理解他人處境、看見他人的需要。

    過往的「不甘」、「隱忍」,時常來自「自我價值」的擺盪,認定社會期待中「好媽媽」、「好媳婦」、「好太太」的形象,每段關係盡了心與力,卻在心力分配交了瘁,內在呈現空轉。「還記得曾經最純粹、自然,發自內心為自己感到開心的自己嗎?」何時開始,那最獨特的自己,開始掙扎、自我懷疑、感到顧此失彼、徒勞無功與前功盡棄,於是開始批評、責怪與埋怨,深陷怨懟的無底深淵。適時忍讓也許風平浪靜,但過度隱忍,反成破壞關係的啃食力量,更沒法從關係得到愛與被愛的滋養,長久下來,缺乏正向經驗的婚姻,也在婆媳和自己關係間迷失了方向。

    心理諮商協助從本質出發,回到太太遭遇的壓力困境,釐清多重角色的價值; 梳理矛盾觀點與情感; 看見原生家庭、婚姻關係各樣的差異,重新找回立足點。保有自主的個人情感得以流動,看待事物的角度更加平穩而不易受外在言語框架,面對外在批評指教能以健康基礎看待與因應; 並適切表達自身情感、 想法立場與需要; 或許還能給予先生所需的支持體諒,甚或同理婆婆的辛苦和關心婆婆的需要。


先繞過「問題」,培養「婆媳關係」 

「先生常會跟我分享我婆婆喜歡什麼、在意什麼,所以我們逢年過節,即便婆婆表示不用麻煩,我們也會帶著婆婆愛的食物和小孫女找他們串門子,婆婆可是樂得開心呢。」

    每個時代背景與人生階段皆存在不同課題,婆婆也有其處境,例如過往傳統社會對女性價值態度的影響;孩子成家,身為母親的羈絆;丈夫不再,喪偶的心理調適;遵照過往時代生存標準而隨之多年難改的舊習,在婆婆的年紀面對這類課題或許正如老化的生理機能般顯得無力,此時的長輩,可能以「難相處」的樣貌呈現,例如透過控制兒子的親子關係,感受自己仍是有價值且被需要的。

    但是,不論觀念、行為模式再固著,每人都有屬於自己所向,回到婆媳兩人關係,可透過日常生活的觀察、先生的了解,明白婆婆的喜好與需要,轉換如同對伴侶般的關愛,適時的關心、製造精心時刻、投其所好,藉由平時的累積,建立信任關係,才能在必要時刻以更加穩健的關係基礎表達自身需要,透過良性互動轉化關係帶來的問題,也許婆媳關係,不過為一種單純人與人間的關係,陪伴與關心,也許就是那方良藥。

Photo credit by Cleyder Duque

    責任絕非二元對立,如何以同心協力之姿,同在婆媳關係的課題裡前行,仰賴著夫妻倆共同分擔的責任與智慧,否則光靠單方的努力,容易加深努力方的孤苦無依,也凝重了彼此的婚姻關係。


更多親子教養與家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