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齊步走,成為神隊友

2022-04-28

photo by: pexels

        我常常碰到仍在育兒階段的伴侶,每次前來諮商時手上拎著喝一半的手搖飲料、或沒吃完的炸物等,我猜想應該是這些食物平時禁止孩子吃,父母自己以身作則但也憋得辛苦,趁著孩子不在身邊好好享受。一次我忍不住對其中一對伴侶說了我的觀察,我們有了這樣的對話。

「為了要諮商我們請家人幫忙看孩子,最近我們會查一下附近有什麼好吃的,走走晃晃後再來這裡不被打擾地好好說話,每次來這裡像是安排約會一樣,看對方好像也順眼了一點。」

「只是離開孩子約會一下就有這樣的變化,聽起來好像很容易,但怎麼以前做不到呢?」我好奇地問。

「其實一直以來都有家人作為後援,但以前不太敢請求家人協助,總覺得只是為了自己想休息把小孩丟一邊,好像有點...」

看著他欲言又止的樣子,我回了「有點不好意思嗎?」

「對啊,就覺得當父母了就要完全承擔起來,像我常常聽到我媽媽說『以前我們還不是自己一個人養大五六個小孩,撐一下就過去了』,就覺得把小孩丟著放鬆一下,是很軟弱或有點幼稚的事情。」

「好像擔心自己是不夠負責任的父母,讓你不敢休息一下。」

「是啊,但我開始發現和孩子拉開一點距離,和隊友兩人好好說話,我比較能好好想想自己怎麼了,然後能清楚一點說出自己的需要,不管是和孩子相處,還是和隊友相處,我好像比較能成為自己期待的樣子,也比較有機會聽聽隊友的想法,也許與我不同但有值得參考的地方。以前很累的時候,即使是隊友盡力想出來的法子,我可能會覺得在說風涼話,或者是在說我做不好。」

特地把上述的對話以伴侶、隊友取代爸爸、媽媽,主要是因為照顧者面對教養的困境與性別其實無太大的差異。教養是長時間的親子互動累積,因著雙親、孩子的個性和氣質差異,每段親子互動都是不同質地的,只有指引沒有對錯。因為這樣照顧者也容易在生活經驗或吸取知識的過程中,自己建立一套價值判准,不知不覺形成了許多「應該」、「這樣才對」等想法,如同上述提到的例子,在耳濡目染之下吸收了「想著自己要休息是不夠負責任」的判斷標準,然後像個緊箍咒一般限縮了照顧者的行動。在教養孩子感覺筋疲力盡時,也許可以先想想是不是自己也被「教養應該是...」的想法困住了,適時停頓及休息,你可能更有餘裕觀看到自己和孩子互動的樣貌,更有彈性去調整屬於你們親子間的平衡。

此外,也別忘了讓共同承擔教養的伴侶成為你的支持,試著為你們的伴侶關係創造結界,暫時放下教養的任務,給出時間、空間好好聆聽彼此,為關係儲蓄一些愉悅經驗。很多時候伴侶無法和諧地承擔教養,不是價值觀差異的問題,也不是缺乏溝通或溝通技巧不好,只是因為情感不再流動了。當兩人之間流動著正向的情緒時,彼此容易調頻,自然能好好說話,也比較容易貼近對方的需求,因為看到對方開心你也會感覺開心,反之若情感停滯了或流動著不舒服的感受,也許感覺怎麼做對方都不盡滿意,說話不自覺也會帶著情緒。鬆綁對教養的緊繃與壓力,讓伴侶關係恢復情感流動,牽起手的伴侶是你教養路上的神隊友。

(本文刊登於新頭殼-愛情紅綠燈 2020.11.03)

轉貼來源: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0-11-03/488151?fbclid=IwAR3iIuPvwx34p4dibgQbc9B6i9WyMQ1-QN0HiLFUVCB8zdAzh-5DD46r-3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