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如何與父母相處?談理解到和解的相處之道!
台劇《四樓的天堂》中,父母的離異,讓劇中張琪被迫提早長大,長成了堅強、獨立的個性,而張琪的母親,是位非常嚴肅、傳統,處處要求子女依循自己想法的母親。可想而知,這對硬脾氣的母女,只要處在同個空間裡,就是劍拔弩張、互不相讓。
印象深刻的一場戲,是母親按命理老師的囑咐,叮嚀她把握姻緣、結婚生子,看似是關心,結果卻雙雙遍體鱗傷。爭吵的背後,隱藏著母親說不出口的愛、受傷和不捨,但在張琪的耳裡,聽到的卻是挑剔和指責,母女之情糾纏大半輩子,一直到母親罹癌離世前,才和解放下。
即便是親人,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這也是許多人生活的寫照,隨著脫離家庭的時間越久,子女建立了自己的生活模式,看待世界方式和父母越來越不同。工作、金錢、擇偶的話題,總能在兩句話內迎來爭執,或如劇中的母女關係,有些父母習慣挑剔、批評,總是為子女的人生下指導棋,但卻很少支持感受,也鮮少問過子女需要什麼。
看更多:要如何正確的表達情緒?從家庭關係中,看見父親的情感需求!
演變到最後,不是大吵就是無話可說,與父母相處成了許多人的壓力來源。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為何父母如此苛責對待,為何再怎麼努力都無法得到認同和讚美,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又該以什麼方式和父母互動?
《四樓的天堂》劇照
父母其實也渴望被認可,需要成就感
「好像我每件事情都要一百分妳才會認可,別人也才會認可妳。
妳有沒有發現妳要求自己每件事都要一百分,但我們兩個其實已經很厲害了耶,都已經95分了!」-張琪
換個角度想,或許父母已經用盡所能給予的資源、能力,去教育子女了,他們也只是凡人,仍然有些侷限和困境。父母身上可能背著沈重的包袱,受限於過去某些價值,也渴望得到認可,而這些挑剔、指導,其實是渴望子女認同自己,試圖找到做父母的成就感。批評、苛責,或許是期待自己能教育出一百分的子女,也期待自己是一百分的父母,但他們口袋裡未必能拿出更合適的方法。
和解,是放下改變的執念
在劇裡,即使重病臥床,母親的叮嚀、囑咐方式仍然沒有減少,卻不見張琪的反抗,過去那份憤怒逐漸轉變成無奈的心情。
從這個轉變裡,讓人想起,我們用盡一生力氣,以激烈的方式與父母對峙,或選擇冷漠,拒絕與父母往來,但回過頭來卻發現,不好過的是自己。這份無奈,或許就是相互折騰,遍體鱗傷後,才能悟出的情感,無奈於終究無法改變父母,以及與父母有太多的不同,無奈於父母對我們造成傷害,但同時仍是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的血肉至親。
所以與其說是和解,更準確而言是放下、放過,放下想改變父母的執念,放過自己也放過父母,長出一套新的看法,理解父母雖有期待,但那不完全是我們的責任,父母有意見,我們也有權決定自己要走的路,最終才得以從這些束縛的情感中解放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