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在和另一半吵架怎麼辦?心理師教你從「情緒」看見彼此

2021-08-13

撰文者:許傑銘 諮商心理師


當打開手機,收到伴侶氣呼呼地傳來訊息:「你知道現在幾點了嗎?為什麼還不回家!」當下的你,可能還無法理解對方訊息背後的意涵,於是下意識地回覆:「這麼兇幹嘛,我長這麼大了知道幾點回家!」隨後一場激烈的溝通可能就從此就展開......。

為什麼和另一半相處,總是在吵架?

我們可能會很好奇,為什麼只是這樣的日常小事,卻足以引起伴侶之間的激烈爭吵?為什麼每次想溝通,結果都是吵架收場?在瞭解這個互動為何會發生之前,我們可以針對言語背後的情緒來觀察,在上述的情境裡,著急與擔心的一方,心裡明明是焦慮著對方的安危,是想表達「現在外面很晚了,我很擔心你的安全」,或甚至想表達「我是你的太太,希望你可以尊重我」。心裡有很多想法想要說,但不知為何,卻是以一個完全不同的語氣和方式來傳達這個訊號,讓對方從訊息裡接受到滿滿的攻擊和憤怒,連帶引發後續的爭吵,結果卻是把彼此的關係推得更遠,也絕對不是當事人樂見的結果。

延伸閱讀為什麼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該如何做好情緒管理?

從情緒取向治療中,再一次看懂對方的深層想法

在情緒取向治療(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 EFT)的情緒調節理論中,情緒分成兩個層次,包含表層情緒和深層情緒。表層情緒通常是生氣、憤怒,當我們經驗到內在的不舒服,甚至受到他人的指責與質疑時,憤怒的情緒會直覺地跑出來保護自己免於受傷。

深層情緒可以想像成是真心話或是原始的情緒,它們可能是悲傷難過、害怕擔心、罪惡感或羞愧感等等,會連結著我們內心最深處的需求。隨著成長和社會化的過程,我們學習到各種不同的情緒表達方式,也漸漸習慣將這樣真實脆弱的自己隱藏在心中,畢竟將自己置於一個隨時會被傷害的狀態下,對我們而言實在太冒險了,所以深層情緒並不容易被自己察覺到,更不容易於溝通的過程揭露或浮現出來。

只是在關係雙方的互動過程,尤其是在爭吵與激烈溝通的情境下,指責和攻擊很容易戳到對方的「痛處」,例如可能是期許自己扮演一個完美的伴侶;或很在乎自己在關係裡是否受到尊重;極度害怕被親近的人嫌棄等等,因為這些痛處或需求對自己來說太重要了,一旦被觸碰到就會產生相當大的反應,所以下意識地透過表層情緒來維護自己,將這些內在的需求用生氣憤怒來表現,結果是讓表面地爭吵更加激烈,憤怒中誰也不讓誰,形成這種「心裡想的是A,嘴上說的卻是B」心口不一、互相攻擊的狀況。

心理師會如何協助伴侶,找到問題的盲點?

心理師:「我除了聽到妳生氣在罵妳的先生,但同時妳也在告訴他,妳很急著找他,很擔心他。」

心理師:「好像你在告訴她,你很憤怒,也逼得你長出刺來保護自已,好讓自己不要受傷。」

心理師:「我聽到了妳的生氣,但妳其實從來不是想生氣的,在妳生氣的背後,其實是很想要被理解,希望這個和妳最親近的人,能夠多在意一點你的事。」

在諮商室裡,心理師能夠充當翻譯的角色,指認出關係雙方的表層情緒和行為,並且和當事人一起找到深埋的情緒,將未意識到的需求與痛點翻譯出來,整個過程像是在「洞見需求」。心理師也會盡力地在諮商中創造安全的氛圍,讓關係的雙方有機會冒險,真實地展露出自己的需要及脆弱的一面,建立彼此連結與對話的可能性。不過我們也要理解,人與人之間因為不同,要溝通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發生在親密關係的情感交織裡,需要更多耐心來接納彼此的差異,也接納因為差異而引起的爭執。

延伸閱讀
該如何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專業心理諮商師告訴你3個關鍵重點!
要如何正確的表達情緒?從家庭關係中,看見父親的情感需求!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