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專業心理諮商師告訴你3個關鍵重點!
作者: 許瑋倫諮商心理師
「你再不乖,媽媽就不要理你了」
「你為什麼都不能體諒我的苦心,不聽我的話?我都是為你好。」
「如果你在乎我,你就不會讓我生氣傷心」
從原生家庭發現,在成長中的情緒綑綁言語
在華人社會底下成長的我們,對上述的語言應該也都非常熟悉,從小長大的過程,我們自動化的接受這樣語言的暗示,就像一個內建的導航系統影響著我們,伴隨我們成長,內化成我們習以為常的語言,不知不覺的傳遞下去,然而這樣的語言,卻內含許多情緒上綑綁的訊息,引發我們內在衝突的感受,並且時常會讓我們感到陷入道德綁架的感受裡。
這些感受是怎麼來的呢?為了當一個夠好的「好孩子」,在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發現這些語言暗示了:我們為了符合或是滿足關係中對方的要,我們必須放棄自己的需求或是感受,一步一步的退後我們的界線,讓我們難以堅持自己的感受與主張,或是不小心也會用一模式對待我們身邊的人,深陷情緒勒索的陷阱而不自知。
延伸閱讀:原生家庭的傷害,會對一個人帶來哪些影響?
什麼是「情緒勒索」?你又真的瞭解嗎?
什麼是情緒勒索呢? 心理治療學家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指出情緒勒索是指一種在關係中,不願意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並企圖以威脅利誘控制他人的行為模式,透過讓對方產生罪惡感、害怕、需要負責任、或是內疚感等情緒,而達到妥協、控制的目的。
事實上,這樣的控制方式過於熟悉以至於大部分的我們都可能同時經驗過被勒索方與控制方的角色,這些模式運作的過於自然與習慣導致我們根本沒發現,直到關係像繩子一樣越來越束縛彼此,我們才會驚覺似乎我們已經掉到陷阱中而難以掙脫。
停下來,看看自己是否已經落入了情緒勒索陷阱
回想你跟家人的相處,有沒有哪些時候也會有這種感覺?感覺到如果不答應對方,或是順從對方,就掀起濃濃的罪惡感,在情感上好像陷入了一個「 你死我活」的兩難選擇,如果順從對方自己覺得很難受不甘心不舒服,堅持己見又會覺得內疚跟罪惡,好像怎麼選都無法兩全其美?
延伸閱讀:教養,從接納自己的情緒開始
在這樣的兩難中,我們會忽略良性人際關係中有著互相、協調、討論與尊重的本質,而掉進好像只能選擇犧牲一方,成全一方的假象,於是當我們感到進退不得時,不妨先停下來,觀察自己是否已經陷入了這種兩難的陷阱之中,而幫助自己調節情緒,重新辨識在互動中,是否能夠回到彼此溝通跟妥協的位置。
要知道,人與人比此之間的關係是動態調整的,人的感受也是,當我們越能穩住自己的立場跟有足夠的情緒辨識力,拿回彼此應負的責任與互動的界線,我們就越可以把事件跟情感脫鉤,而看到討論事件的空間與協調的可能,走出「你死我活」的第三條路,也走出情緒勒索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