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的內心世界
我也曾經是個留學生。我剛到美國的時候,我給自己一個願望清單。在海島上成長的我,想要看看北美的壯闊平原、也許到西部的洛磯山脈登山、露營。我也想要去去看紐約,親自走過布魯克林橋,看看自然歷史博物館裡頭那座暴龍的化石展示。搞不好還會有機會去逛逛加拿大或者墨西哥,學一點法語、西語。
然後就開學了。
小組報告、個人心得、實習和個案督導,日子很快地被待辦事項所填滿。直到今日,我那願望清單上多數的活動都沒有機會實現。即便如此,我仍對於那段時光是充滿懷念的。對於能夠在異鄉闖蕩,體驗生活與自主,學習課業、學習重新看待自己,我還是感到相當慶幸當時有這些經驗,只是和自己一開始的想像有很大的不同。
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
很多出國留學或者工作的夥伴們都會面臨到這樣的問題。一開始對於新的環境總是充滿憧憬和希望感,未來有著無窮的可能性。但是這些新鮮的感覺很快就會被柴米油鹽醬醋茶取代,舉凡課業或者工作壓力、身心的適應與健康等。有夢固然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不過對於留學或者接受外派的想像或許也需要多一點實際面的考量。舉例來說,如果你本來就有一些憂鬱或焦慮的情形,這些狀況並不會因為換了一個地方就奇蹟似的消失。準備出國深造的你可以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整理出一些當地能夠使用的資源,例如中文的諮商或者遠距會談服務,以支持自己在國外的自我探索與成長。
跨文化的適應
對留學生的生活而言,最具影響力的就是文化適應的問題。文化的差異不僅僅是語言、膚色之間有所不同。它是徹底架空舊有信念、重新改寫三觀的一個歷程。舉凡時間觀念、溝通習慣、審美觀乃至於幽默感,文化影響著生活每一個層面,而不同的群體都會有不同的潛規則,光是去探索這些規則與界線在哪,以及它們生成的歷史與脈絡,就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還有另一個層次是原生文化與在地文化的相容性。從Berry的文化適應策略(acculturation strategies)理論來看,可以將跨文化適應的歷程分成四個種類:整合、同化、分離、邊緣化。接納新文化,排斥原生文化的策略偏向「同化」。接納原生文化、排斥新文化屬於「分離」。兩者都能夠接納屬於「整合」。兩者都排斥則是「邊緣化」。有研究指出,「整合」型的文化適應策略能夠帶來最大的效益,相反的,「邊緣化」的策略則會對個體造成情緒與心理上的負擔,例如憂鬱、焦慮、孤立感等。留學生來到了與自己原生文化相當不同的環境,勢必會有意無意的在闖蕩的過程當中拿自己的經驗做比較,如過遇到兩個文化對於某件事情的態度是互相衝突的,而留學生又不曉得如何採取整合的文化適應策略,結果往往會造成混亂,也就是所謂的「適應不良」。
重建支持系統
留學生也面臨需要重新建立支持系統的問題。原本仰賴熟悉的關係可能因為距離而有所改變。即使科技與網路的發展有助於維繫與家人、朋友之間的聯絡,但是有時候反而也會因為彼此身處不同時區,一方才剛起床而另一方已經準備睡覺等因素而加深彼此的距離感。同時,很多留學生會抱持「報喜不報憂」的心態去和親友分享生活的近況,以免造成他們的擔心,甚至是誤解。「畢竟,都能有機會出國唸書、工作了,還有什麼好抱怨的?」事實上,想家是一件再正常也不過的事情,但是如果沒有建立能夠好好抒發這些情緒的管道,可能就會覺得更加孤立無援。甚至,出門在外的你還會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挑戰,例如疫情,這時候可能就會覺得更加不知所措。
***
留學能夠帶給你嶄新的體驗,也是一個可以證明自己契機,讓自己知道「啊,原來我還有這樣的能耐!」但它也有相當辛苦的地方。留學並不是單純的吃喝玩樂。你會需要重新了解當地關於工作、簽證、醫療的法規與系統。你會需要用自己不熟悉的語言,溝通、爭取相當重要,會影響生活的各種事情。你偶爾還會需要提醒自己,你真的歸屬於新的環境,即使你其實不曾認為自己有找到第二個家。有時候真的會感覺孤單到了不行,但又會因為這樣的想法感到罪惡、不應該。但這些情緒,哪怕是憂鬱、焦慮、或者慚愧與羞恥,它們都是真的。強烈的情緒是重要的訊號,它們告訴我們生活的某些面向或許已經失去了平衡。
就算我當初出國前對自己的英語能力感到自信,也在美國認識了一群熱心的同學和師長,當我感冒而需要叫外送才能夠拿到成藥的時候,我還是感覺無比孤單。當我為了簽證的消息乾等移民部的電話時,我還是感覺相當無助。
如果你是正在海外留學的夥伴,而你在網路上總是只看得到各種編輯、修圖過的留學生活樣態,我想跟你說:真是辛苦你了。你的掙扎我有看見。當你感受到強烈的負面情緒,例如自責、羞愧、焦慮、失落等,與其迴避、無視它們的存在,不如試著靠近它們,試著聽見這些情緒想要告訴你的事情。或許是時候建立一些人際的界線,或者調整自己對於一些事情的作法與期待。給自己一些時間整理目前的思緒,因為這樣才能夠把下一步踩得更穩。當你需要的時候,也可以試著找個人聊聊。有的時候並不是沒有相關的資源可以協助你,而是因為難以相信有人可以體會自己的遭遇。大膽地為自己的療癒做個嘗試吧!向外伸出求助的手,說不定,就真的能夠碰見一個願意傾聽、願意陪伴你度過大風大浪的一個角色。同時,當自己沒有完成自己願望清單上每一件事情的時候也不要緊,因為生活的每個細節都藏著驚奇,等待你去發掘、體會。
***
最後我並沒有機會看見野牛沿著地平線奔跑。我甚至沒有去達拉斯找認識的朋友。但我有幫一個朋友搬家,然後她的母親煮了sancocho,一道多明尼加的燉肉菜湯配飯,作為給我們的答謝。農曆年的時候,我和一群也是來自台灣的同學一起煮火鍋、看康熙。當我報告寫不出來,沒辦法再盯著空白的文件時,我跑到一座橋下看蝙蝠。而在我看著數以百萬計的黑點襯托在火紅的夕陽底下飛舞的那種澎湃感真的讓我讚嘆不已。
參考文獻
Berry, J. W. (1997). Immigration,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46(1), 5-68.
Choy, B., Arunachalam, K., Gupta, S., Taylor, M. & Lee, A. (2021). Systematic review: Acculturation strategie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migrant populations. Public Health in Practice, 2, 100069. DOI: https://doi.org/10.1016/j.puhip.2020.100069.
Sterle, M. F., Vervoort, T., & Verhofstadt, L. L. (2018). Social support, adjustment,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of help-seeking expatriates. Psychologica Belgica, 58(1), 297-317.
Truman, S. D., Sharar, D. A., & Pompe, J. C. (2011).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expatriate versus US domestic workers: A comparativ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40(4), 3-18.
圖片出處
Photo by Abby Chung: https://www.pexels.com/photo/woman-wearing-brown-shirt-carrying-black-leather-bag-on-front-of-library-books-1106468/
延伸閱讀:
“Let's Talk about Cross-cultural Relationships, and how Therapy can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