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親愛的房客談多元家庭的平權

2022-05-16

本文乃由電影「親愛的房客」談多元家庭的平權議題,內容可能涉及電影故事情節,敬請讀者留意。

    2019年5月17日,同志伴侶十幾年的等待,終於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爭取到婚姻平權的一天,從實施日(2019/05/25)起至今已過了一年多了,而同志大遊行也已經來到了第18屆的此時,台灣社會像是經歷了一場漫長而激烈的辯證,終於給出了一個暫時的答案,我們經歷了很多努力、對話,公投過程裡的陣痛,公投結果的震盪,直到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我們共同努力的那種未來,越來越清楚,也真的有機會可以往實踐的路上前進,一路上的辛苦,像是終於有了結局一樣,我們喜極而泣,也在各種對話中,好像更有了力量,於是更加令人嚮往的是,往下走還有什麼?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去推進我們所相信的世界。

    2020年11月21日,拿下第57屆最佳男主角與女配角的金馬大贏家"親愛的房客"感動了無數人的心,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簡單的故事:男主角健一以房客的身分與房東祖孫三人住在一起,照顧祖孫的生活起居,互動雖然親密卻總是讓人很難理解這份關係的動機,在劇情的推進下,我們才能一一解答健一的角色為何會是如此"親愛的房客"。

  在戲院中的我,也隨著男主角健一與祖孫兩人的關係互動,流下無數淚水,是什麼組成了家庭?是血緣嗎?是愛情嗎?假使是不被認可的愛情,會有可能再帶來了千絲萬縷的羈絆嗎?這部電影的故事所想表達的感情,跨越了愛情繼而延伸了親情,演繹出了一種相愛的可能,一如片名,法律上最遠的關係,卻是情感上最親愛的。

  電影中當奶奶問出:有幸福嗎?我相信有看電影的人都會跟我一樣,緊緊的揪住了心裡某種最溫柔的感情,如果說愛是什麼?就是這種讓人感覺到又酸又暖的感覺,讓人想起自己最在意的人,想要深深擁抱他。

  如若問家的概念是什麼?我想很多人都會有不一樣的回答,小時候聽著甜蜜的家庭長大的我,也有屬於自己的答案,隨著年齡增長轉換身分,我發現這個答案可能是變動的,也會因為個人的體驗與成長,有不同的想像,更不用說事實上在越來越多元的社會裡,各式各樣的家庭模式已然展開也不再罕見,關於家的概念早就不是一個爸爸一個媽媽兩個小孩這種的典型模式,在心理師的工作生涯裡面,我時常有跟青少年工作的機會,往往越了解她們的家庭故事,越會深深的感受到一個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力有多深遠,而我所工作的青少年們,來自各式各樣的家庭,有舅舅阿姨撫養長大、有外公外婆疼惜照顧長大、有的孩子最大的依靠是繼親,彼此沒有血緣關係卻仍是世界上最信任親密之人,我們幾乎可以放棄血緣對一個家庭的重要性,進而可以想像跟理解,愛存在才是一個家之所以為家最大的核心元素,我們在意彼此,我們互相關心。我們相愛,所以我們是一個家,所以我們是家人,家庭跟愛的解構,正是"親愛的房客"打動人心的祕密武器。

  然而是否所有人都可以已然有這樣的自由可以去成立、定義自己的家呢?用愛去黏著,維繫、成為獨一無二的,在世上的牽絆?在同志婚姻已經能夠合法的此刻,我們更想去探問的是,那家呢?成家的權利平權了嗎?

攝影師:Sharon McCutcheon,連結:Pexels

  首先,人工生殖法直接排除了同志伴侶進行人工生殖的機會,依目前的人工生殖法只能接受患有不孕症的夫妻可接受人工生殖手術,同志伴侶不可能在台灣進行人工生殖,如若要擁有小孩,只能依據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第20條之規定:「第二條關係雙方當事人之一方收養他方之親生子女時,準用民法關於收養之規定。」。也就是同性婚姻家庭親子關係的條件是被收養的子女必須與其中一方具有血緣關係,不具血緣關係的另一方只能透過收養的方式與子女建立親子關係,乃繼親的收養模式。

     若是想收養非血緣的子女呢?現行的民法規定,任何單身的人都可以在充分準備與評估下,進行無血緣兒童的收養;也就是說,在法律上單身者,不論是什麼性傾向的人,都具備成為家長的資格,然而已登記結婚的伴侶,卻會因為受限於不同的法律規定而有不同的待遇,異性戀夫妻可依民法共同收養孩子,而同志伴侶卻受限於同婚法案目前仍排除無血緣共同收養的權利,因此將無法提出收養申請。

    這帶給許多想成為家長的同志伴侶深深的挫折,努力了這麼久好不容易可以平等的結婚,卻還是永遠差了這麼一點,成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卻是在人世中可以去創造的一個美好,明明去愛是一件這麼美好的事情,卻不在現行制度中可以被實現,這是往平權的路上我們仍需努力的目標。

  獲獎最佳男主角的演員莫子儀在領獎時致詞:「致自由,致平等,致天賦人權,致電影,致創作,致生活」,在多元性別平等的路上,遺憾也充滿能量的是,我們一直在努力,也一直在前進,我想在生活理實踐平等而有機會成為一個天賦人權的社會,在這個世界裡我們被容許有各式各樣的模樣,讓我們有更多的不一樣去享受自己的獨特,卻也有更多的一樣使我們越來越能夠創作出愛的可能,這是自由,也是生活,願我們都能往這個美好而努力。

本文刊載於中華身心健康促進暨研究協會2020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