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恐慌」-了解孩子的分離焦慮與有效的回應方式

2024-08-19

文/謝孟霖 諮商心理師

前些時間我去逛百貨公司時聽到服務台的廣播:「XXX小朋友,請到OO餐廳門口,您的家人在找您。」讓對心理學很感(ㄓˊ)興(ㄧㄝˋ)趣(ㄅㄧㄥˋ)的我想到「分離焦慮」的概念。

分離焦慮的定義

分離焦慮指的是個體對於主要依附對象(attachment figure)的離開所引發的不安,嚴重時甚至會感到恐慌。

分離焦慮其實是一個正常的現象,特別在嬰幼兒階段(0-3歲)。在這個發展階段,兒童的生存完全仰賴主要照顧者的支持。一但這個支持受到威脅(不論因為回應過少或者不夠穩定),它可能會被解讀為一種遺棄,因而引發個體極度的恐慌。這種慌張的感受,加拿大籍的心理學家Sue Johnson把它形容為原始的恐慌(primal panic),一方面是因為,不只有人類,其他哺乳類生物的幼兒,如老鼠、貓、狗、猴子、猩猩等都會在主要照顧者遠離時發出求救的訊號。另一方面是因為,可靠的關係其實是個體存活不可或缺的資源,如果這些仰賴父母照顧的個體真的失去了支持,他們確實無法獨自存活。也就是說,遇到關係的消失,甚至瓦解,個體所感到的不安全感其實是一種會誘發「生存受到威脅」的劇烈反應。

我自己小時候也有跟丟的經驗。當時我大概小學一年級,隨著母親求學而到海外生活。我記得我的媽媽第一次帶我和我的姊姊去逛當地的超市。從來沒有見識過這麼大型的賣場的我,被琳瑯滿目的商品吸引,等我回過神來以後,我才驚覺我已經脫隊了。當下的我十分慌張,滿腦子就只有「哇,慘了!」這樣的念頭。我回頭開始地毯式搜尋,試圖找到媽媽和姊姊的身影,但徒勞無功。那時候我不僅還聽不懂英文,當下我的情緒狀態也讓自己無暇專注在環境的聲響,因此就算有廣播,我也沒有辦法接收到(我回憶起那段過程就好像看一段被靜音的影片,但我記得心跳跳得好快、好大力)。正當我越來越慌張的同時,腦海中突然浮現另一個念頭,不知道從何而來:「到出口等。」我依著出口的圖示走到門口附近,焦急的等待家人的救援。經過了一會兒,果然看到媽媽和姊姊有些慌張的跑過來,我們才闔家團圓。

什麼是安全依附型態?

根據心理學家John Bowlby和Mary Ainsworth所發展出的依附理論,兒童只有在依附安全的情況底下,才能夠放心的探索周遭環境。一般來說,個體的主要依附對象通常是自己的父母親,如果父母能夠對於孩子的生理與情緒需求給予足夠穩定的回應,那麼孩子就比較能夠透過父母提供的「協同調適」(co-regulation)來達到情緒因應。以我自己跟丟的經驗來看,我和家人的安全依附讓我在感受到慌張的時候還是能夠相信我並沒有被拋棄,才可以有一些餘韻冷靜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隨著依附理論逐漸受到重視,有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孩子與主要照顧者的依附型態就像是一套對於人際關係的腳本,進而影響著個體往後的人際發展。

Sue Johnson認為,有品質的關係往往建立在Accessibility(可及性), Responsiveness(回應性), 以及Engagement(投入性)三個面向。可及性回應著「當我需要你的時候,我找得到你嗎?」的疑問。當孩子感到不安的時候,可以很快地找到家人,對人的信任藉此提升,心中才能比較安穩。回應性表達的是「我能夠聽懂你的感受,不會責備你。」穩定的回應性才能漸漸提升孩子對於關係的依賴。而投入性則回應「你能夠一直保持著對我的在意與珍惜嗎?」投入性夠高,孩子才能夠在即使爸媽不在的時候,可以基於對於關係的信賴而繼續探索與成長。

如何回應孩子的情緒需求、建立安全的依附型態緩解分離焦慮?

當孩子對於主要照顧者的離開感到慌張、情緒高漲時,他們很多時候不是在無理取鬧,而是正在經歷對於失去重要關係與依靠的極度恐慌。這時候首要的任務就是幫助他們重新感受到安全的氣氛。美劇《公園與遊憩》主角之一的Andy Dwyer在擔任市政府臨時保全時遇到了一個走丟的男孩做了相當好的示範。

Andy在看到男孩有些焦急的神情以後,首先蹲下來平視男孩的眼睛,並且輕柔的詢問:「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小男孩剛開始有些猶豫,不過似乎能夠感受到Andy想要幫忙的誠意,因此回答:「我找不到我的媽媽…」Andy這時回應:「哇,那真的很緊張!不過別擔心,我一起陪你找,好不好?」男孩點點頭。這時Andy起身,牽著男孩的手,一起沿著原路找尋男孩的母親。

Andy做對了很多事情,包含傳達對男孩的重視,以及用溫和的語調和一個情緒比較高漲的孩童對話,透過自身的平靜拉穩對方,快速地取得男孩的信任。更重要的是,Andy的言行讓男孩感受到安全。失去安穩依靠的個體所經歷的恐懼是相當強烈的,在極度恐慌的情況下人們只會感覺很混亂,並沒有辦法面對問題本身。只有在透過表達對他的同理與支持以後,才能夠藉由真誠的連結讓個體的情緒有機會穩定下來。

其實,能夠建立安全的依附不僅對兒童發展有所影響,對於成年人的親密關係也至關重要。伴侶之間的衝突底下往往隱藏著對於關係的期待與落空。一個對於先生總是遲到感到生氣的太太可能是在透過責備試圖向對方表達「我覺得你離我越來越遠,我好寂寞!」而對於太太的憤怒總以無視或者輕蔑回應,或許先生沒有辦法說出口的心聲是「我好害怕讓你失望,我覺得我快要失去你了!」只有在這些沒有被言喻的關係需求有機會被覺察、被溝通的時候,才有機會得到對方的理解,進而改變僵化的負面循環。

參考資料

Johnson, S. M. (2008). Hold Me Tight: Seven Conversations for a Lifetime of Love. Little, Brown & Co., Boston: MA.

Milrod, B., Markowitz., J. C., Gerber, A. J., Cyranowski, J., Altemus, M., Shapiro, T., Hofer, M. & Glatt, C. (2014). Childhood separation anxiety and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adult anxiet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1(1), 34-43.

Photo by Aleksandar Pasaric: https://www.pexels.com/photo/photo-of-supermarket-3423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