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怡君
諮商心理師
專業證照: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 001299 號)
學歷:
- 東華大學諮商與心理學碩士
- 輔仁大學心理系學士
專長:
- 人際關係與親密關係
關係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橋樑,透過探索人際互動模式,可以更清楚理解自己在關係中展現什麼、如何展現,實現人我界線。在這個歷程中,我們得以釐清可能導致困擾的互動模式,進一步覺察並重構信念框架,以維護心理安全與個人空間,避免過度依賴或情感耗竭帶來的內在衝突或關係破裂。
- 女性主義與性別議題
透過批判性思考與自我覺察,我們得以拆解深植於社會文化結構之中的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化影響,有意識地討論性別與自我認同、人際互動與親密關係的影響,在現實的基礎練習清晰表達需求、傾聽彼此,發展自主與尊嚴。
- 家庭關係與童年經驗
原生家庭是我們最初學習愛與依附的地方,童年經歷與家庭互動模式往往深刻影響著情緒反應與關係模式。透過回顧與梳理成長經驗、探索家庭角色與界線,我們能更清晰地理解家庭對自我價值與內在情緒的影響。
- 青少年與親子關係
青少年是一腳跨入大人、一腳仍在孩童的特殊時期,在獨立與依賴的矛盾中探索自我的關鍵階段。而親子關係則扮演重要支持與跨越的橋樑,我們一同理解彼此的需求、適時調整溝通方式、提升親子互信,讓彼此找到更適合的相處之道。
- 情緒調節與壓力調適
情緒調適與壓力管理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歷程,從覺察情緒波動、辨識壓力源、練習放鬆技巧與認知重建,讓我們更自在地表達與接納情緒,減緩壓力帶來的身心影響。情緒有時如迷霧般籠罩,我們則透過反覆練習與逐步精熟,找到在迷霧中穩步前行的方式。
- 心理健康與自我照護
關照與善待自己是心理健康歷程中的起點,良好的生活習慣能為心理韌性奠定穩固的基礎,我們一起從睡眠、飲食、運動等照護做起,就像《迷宮飯》中所說:「吃飯不是有空才做的事,我們好好吃飽了,才有力氣全心做我們喜歡的事。」用溫柔的方式對待自己,是培養心理健康最關鍵的一步。
治療取向:
折衷取向,人本為主,結合認知行為、女性主義。
我想跟你說:
《芙莉蓮》說:「魔法是想像的世界,如果無法想像自己能夠做到,這件事情就沒有實現的可能性。」如果可以重新想像未來,就有機會能跳脫過去的行為模式,重新專注於自我。
我們對愛的渴求、嚮往,往往藏在層層疊疊的社會脈絡與防衛中,這些渴望總在含蓄迂迴、難以言喻的情感中,又或是強烈、渲染的張狂感受中,隱隱讓人窺知一二,願我們的生活雖有驚險浪起,也總能靠岸緩急。
我們一起練習,看懂生命中的浪花。